第六十一章(1 / 1)

()响水坝当地打糯米粉,用的是很原始的方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原生态的方法。//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

农户人家在家里的地面上挖一个坑,将一个石碓放进去,石碓口约有0.4米左右。然后用一个长约3米,粗有0.3、0.4米的木头,木头前端卯一个比石碓口细一些的短小木头,整个看上去就像个木榔头一样。用这种工具大糯米粉的方式,运用的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木榔头的尾部绑在一个用方石块做就的凹处,木榔头的头部是作力点,头部正对着石碓口部,用一根长绳子连在房檐上,木榔头的两边立着两根木柱子,将木榔头夹住,以防榔头偏离方向。

臼糯米粉时,人用脚踩踏木榔头的尾部,将木榔头踩的上下飞舞,木榔头的头部一下一下地打在石碓里的糯米上,将糯米打碎,这种打糯米粉的方法,运用的是杠杆力学原理。

当然,第一遍打碎的糯米里面,还有很多糯米颗粒都没有打碎。这时,要用细细的马尾线织就的细筛子,将糯米的颗粒和米粉分离开来,分离出来的粉即是糯米粉了。而留在筛子里的糯米颗粒,再次倒进石碓里继续椿,如此反复多次,有些要求高的人家,甚至会反复十几次呢,直到所有的糯米全都被椿成糯米粉。

用这种原生态方法打出来的糯米粉,细细的雪白莹亮,做出的汤圆又香、又糯、又滑、又有劲道,还含有糯米本身的丝丝甜味,入口丝丝滑滑的,其香能浸入肺腑,那份香糯甜,想想即令人口齿生津,垂涎欲滴。这种汤圆,比起现在用机械化手段打的糯米粉所做的汤圆,真是好吃的不知有N多倍。

洪江厂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粉,附近虽然有十几家农户家里都可以打糯米粉,但因为洪江厂有上千户人家,所以,每到这时,各农户的家里便要排队打糯米粉。

名媛因要上班,她便和往常一样,让小婧去排队打糯米粉。小婧已在农家排了两天的队了。

郑胜仁家里但凡有排队的活,诸如买肉,买米,买厂里供应的时令菜蔬,等等排队,都由小婧承包了。

这是因为郑胜仁经常出差不在家,名媛家里家外的忙不过来,而小庐是男孩子,对于排队,有时一排便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很不耐烦。他和洪江厂里的其他男孩子一样,宁愿做家事,也不愿意去排队。当然如果家里只有男孩子,那男孩子只能当女孩用了(小庐们的逻辑,排队是女孩子的专利)。只有在小婧排队到了吃饭的时间,小庐才会去替小婧站一会儿。

另外,小婧排队时,小庐还有一个任务,他要负责给爸妈提供情报:小婧排队到哪啦,她的前面还有多少人。

小庐的情况汇报,是名媛她俩分析还有多长时间小婧才能排到窗口的依据。名媛和郑胜仁每一次都能在小婧排队快到时,如及时雨般赶到,待买到东西后,小婧便跟着爸爸或妈妈皆大欢喜地凯旋而归。

其实小婧喜欢排队,还有另一个原因。和为了看电影而占位子一样,排队虽然要站上那么几个小时,但这几个小时里,因为大多都是女孩子,女孩子们聚在一起,自然不会寂寞,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几个小时弹指间便过去了。有时,队已经排到了,小婧们觉得还尚未玩过瘾呢。再者说了,排队就不用做家务事了。

又有得玩,又不用做家务活,一举两得之美差,小婧当然对排队乐此不疲了。

洪江厂人在响水坝地区时,积攒起来的排队习惯,竟至形成了一种习性。以至于现在那些退休老头老太太们(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热血青年,现在早已退休,成为年轻人口中的退休老头老太太),一见到有什么人多拥挤之处,即习惯性地立马站成一排队伍——排队。

退休老头老太太热衷排队的行为,这让现在的年轻人很不理解。

因为现在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现在年轻人认为应将排队的时间,分时段干其他事,而挤在一处排队凑热闹,是费神费力之事。他们不了解这些退休老人们喜爱排队的嗜好,那是经历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而形成的。

“三线建设”是在一个神秘面纱笼罩之下的国家巨大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的缘故,从未见诸于报端。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

如今“三线建设”更是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今天的年轻人,对当年三线建设者们战天斗地之事迹,更是鲜有所闻。

小婧因为从小即排队习惯了,所以,现在小婧虽已长大了,但此时排队打糯米粉之事,对她而言,依然是义不容辞之事。

小婧和妈妈打完糯米粉回到家时,她真是惊喜万分欣喜若狂了。

她一进家门,就看见饭桌上摆着一台电视机。

原来,昨天名媛说郑胜仁和别人约好的提货,提的竟然是电视机。

郑胜仁名媛和小庐看着小婧惊喜的手舞足蹈的样子,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小婧一看连小庐都在笑,只有自己蒙在鼓里,不干啦。“哼!连小庐都知道啦,就瞒着我一个人,不干噢!”

郑胜仁笑着说:“不是为了给你一个惊喜吗?又不是故意的,好啦好啦,不要生气啦。”

名媛也笑着道:“是啊,你看见家里有电视机啦,还要生气啊?”

小婧本就是假装出来的生气,此时“噗”的一笑,脸上亦转嗔为喜,不过嘴上却是不依不饶的道:“下次你们有什么事再敢瞒着我一个人,哼!我跟你们没完。”

郑胜仁笑道:“好,好,好,下次我们再不敢了,行了吧?”

此时已是7点多钟了,邻居的孩子们在家都是急匆匆地随便扒拉了几口饭,早早地来到了郑胜仁家,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小婧和名媛到家后,看电视了。

郑胜仁看见邻居们也都吃完饭,陆陆续续地进来了。他对小婧开玩笑道:“你看,我们大家都在等你发令开始呢。”

小婧看到众小孩都在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不好意思的吐了一下舌头,对大家笑笑,然后装出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高声喊道:“下面开始放电视!”

郑胜仁走到桌前,小心翼翼地扭动电视机的开关,打开了电视。看他那小心翼翼的架势,好像那开关是泡沫做的,生怕用力大了,那开关会就会坏了一般。

“出来喽!出来喽!”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呼声中,电视图像在一阵雪花点中慢慢地显现出来。

郑胜仁又将天线试着调换了几个方向,电视图像终于清晰了。

“郑师傅,这台电视机是什么牌子的?”小叶问道。

“是日本松下牌。松下牌电视机,这是电视机里面最好的牌子了。”郑胜仁告诉大家。

“哦,怪不得呢,比厂里面那些电视机的图像要清楚多了。”小叶感叹着。

“开玩笑。厂里那些电视机是国产凯歌牌的,怎么能和我们家这台电视机比呀?”郑胜仁得以地说。

洪江厂虽在深山沟里,但因为是高精尖生产企业,厂里又有情报室,所以大家对世界高科技动态并不陌生。

大家纷纷感叹:小日本的科技水平还真是高,我们国家生产的电视机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别人的水平啊。

郑胜仁家的邻居们已经换人了,老李老杨和老陈等人家已是调走的调走,搬家的搬家了。不过大家的邻里关系依然融洽,亲如一家。

洪江厂1976年即有一台电视机了,后来逐年增加,到1979年时,洪江厂已有五台电视机。但郑胜仁买的这台电视机,却使他们家成为洪江厂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郑胜仁看着儿子女儿每天晚上都出去看电视,尤其是小婧现在在外面读书。由于她读书的学校,远在省城郊区,故一个学期她才能回家一次。

其实,洪江厂就在321国道的边上,按理说交通倒也方便。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70年代,洪江厂没有客运车辆,只有十几辆解放牌卡车,另有3辆吉普车。

洪江厂的吉普车,只有领导出门才能乘坐。若是碰上领导扎堆出门开会,而各个领导开会的主题不一样,出席的会议不同,地点自然也不同时,吉普车都轮不过来,有些领导便只能搭载卡车出门。所以洪江厂的吉普车,基本上杜绝了老百姓乘坐的可能性。

加之洪江厂无论去省城还是去地区,山路崎岖,路途漫漫,人坐在车上由山顶及谷底,再由谷底盘旋至山顶地上下颠簸,想不晕车都很困难。有些人直吐得黄疸水都吐完了,还在干呕(名媛和小婧就位列此中,是以虽然郑胜仁经常出差,但名媛和小婧却很少出门,皆因与此),直吐得虚脱。

所以洪江厂人守在国道边,却极少出远门。

看着小婧好不容易放假回到家后,每日里不好好在家里待着陪爸妈,却天天晚上不畏严寒地跑出去看电视。郑胜仁和名媛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才能和女儿好好聚一聚,可是女儿晚上却又天天跑了出去,这令爱女心切的郑胜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乎,他和名媛一商量,决定买一台电视机回来。一来,让一对儿女不要在外面挨冻受冷。再者,让爱女天天在家陪着自己夫妇二人。

七十年代的电视机,那可是稀罕物,县物资局都是有配额限制的。

洪江厂里的五台电视机,是从基地分配给下属的各个厂分得的。那时私人几乎是没有可能买到电视机的。不过,再难采购的东西,对于郑胜仁来说,那都不是难题,他本就是搞外协工作的,且还是外协工作的高手。

郑胜仁这次一共买了5台电视机。他在给自己买了一台电视机的同时,还顺带着给厂里也买了4台同品牌的电视机。

自打郑胜仁家买了电视机后,洪江厂有许多人便上门托郑胜仁买电视机。由于托他买电视机的人太多,后来,郑胜仁便义务为厂里的工会采购电视机,洪江厂人需要买电视机的人,先在厂工会处登记,由工会统计出需要购买的电视机台数,工会再交由郑胜仁去采购。如此一来,在洪江厂迁厂之前,厂里大多数人家的电视机,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郑胜仁的关系买来的。

三线神秘之旅61_更新完毕!

最新小说: 云晴霍海 主角霍海云晴 遮天之女帝的绊脚石 当霸总一家穿越到古代后庄静初褚南玹 万古第一杀神苏玄 极品龙婿龙辰(龙辰楚婉柔) 无敌古仙医叶飞 五宝爹地甜宠妈陆南烟顾北寒 龙血丹尊叶辰(叶辰沈雁凡) 燃情辣妻携宝归来沈蔓歌叶南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