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公穆山最近真是愁白了头发,年没过好就算了,这运到太差了,都快六月了,还是一出子一出子的事。思云殿死了个掌事姑姑,他没放在心上,他的孙女闯进慎刑司,他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等到围困凤禧宫,穆山装烟叶的手抖了两下,还没什么大不了,可听到穆蓉在慎刑司吊死了七个人,穆山惊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他想回大漠戍边,他不想再回京都了。
定国公的书房怎么看怎么不像样。南边靠墙的立式多宝阁只摆了几只瓷瓶,还是二公子穆陈实在看不过去才找来凑数的。东边的书案倒是阔大,只是书案之上供着一柄长刀,连个刀鞘都没有,就那样光秃秃、明晃晃、大喇喇地摆着,刀尖对着门,让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以为这是要唱鸿门宴,穆山也懒得解释。
穆山坐在太师椅上,大蒲扇一样的手掌细之又细地将案上一张小小的纸条摊平,努力记住这上面的每一个名字。都快一个时辰了,终于,穆山放弃了。能认识这么多字,对于一个武夫来说,穆山觉得自己已经够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再自我摧残下去。纸上是御史台上了红折的那二十七个人名!别怀疑,自先帝入住大汉宫至今十余载,再怎么粗糙,再怎么大神经,有些事也是无师自通的。比如儿女联姻,取媳妇,选世家!嫁闺女,不用考虑,穆山没闺女。再比如在内宫安插一两个眼线。不过也到此为止了,穆山自己常年戍守边疆,三年才能进京面圣一次,眼线再多,也就是传个小道消息什么的。这一次,不知道是乾元殿保密工作没做好,还是政事堂故意放风,眼线取得名单并成功传递到穆山手上的时间缩减到了最短,短到晚膳还没用呢,名单就到了。跟名单一起的,是红折的内容及当今的回执!
穆山盯着纸条看了又看,他把它想象成敌方布防图,想象成敌方战力分配,想象成早去的命苦的婆娘白嫩的屁股,就这样还是想不出来攻略。如何让御史台那帮酸才改变主意?
穆山叹气,他宁愿面对十万西奴军也不愿意面对京都这摊烂泥。
“来人,去请曹参事来。”
作为大顺朝硕果仅存的四大国公之一,穆山实在是有两把刀子的。最大的刀子,他聪明!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从来不加以遮掩,他愿意低下头向有本事的人求教,哪怕此人是个乞丐。常年领兵,戍守边疆,与西奴大小冲突每年都要数十起,没有这么两把刀子,如何十数年不让西奴进中原一步!
穆山不怎么识字,文书往来,筹谋划策之类的事是由身边四个参事来主持的。为防止西奴趁虚而入,此次入京只带了一个曹参事,其余三个留给了世子。曹参事出身平常,能拿出来说嘴的就是他一个婶娘是十大世家冀州王氏偏支的一个庶女。曹参事自幼无母,父亲后来续弦之后也不怎么管他,机缘巧合之下,曹参事被过继给王氏婶娘。也是他聪明伶俐,颇念了几年书,汉室罹难的时候凭着一股子聪明劲带着家人躲过了西奴劫掠,入了军营,后来被穆山赏识,带在身边做了参事。
有个出身世家的养母,曹参事对京都这摊死水还是能摸两条小鱼的,因此穆山入京多带他。
曹参事来的很快,在京都他也无亲朋也无故旧,平日里也就是到平安门大街上的茶馆里喝喝茶,听听评书,百无聊赖。
穆山把知道的事情详细告知曹参事,显然他也是知道了些什么,虽然面色凝重,却并没有多大震惊之处。
“大人,您的意思是想做到哪一步?”
穆山拍拍案几,“这帮酸才太过分了,老夫是看不过他们欺负我孙女!”
曹参事低头想了想,说道:“大人,这件事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
穆山倒是虚心求教,他也知道不简单,京都就没有简单的事。
曹参事娓娓道来:“照理来说,郡主深处内宫,与外界少有接触,吊死几个慎刑司的内侍,不是什么大事,陛下回执此属内务部所辖是没错的,御史台常年监察百官,不可能不知道。既然知道,还有那么多人上红折,显然其中必有内情!”
穆山深表赞同,“先生可有教?”
“既然有内情,御史台不会就此罢手,必有后招,大人静观其变就是。”
穆山傻了眼,“光看着什么都不做吗?他们欺负我孙女,老夫怎么能冷眼旁观?”
曹参事跟了定国公也有五六年了,早就知道国公秉性,可眼看着穆山一脸蠢萌,心里还是叹气不已。
“大人不用急,所谓当局者迷,照我看,郡主不会有事的。”
穆山挠头,低头看见了案上的纸条,捡起来给曹参事看了,小心地问道:“你看,是不是给这些人送点东西?”
曹参事苦笑不得,“大人现在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好,入宫去见陛下,表明定国公府立场就好!”
穆山疑惑不解,不过善于纳谏是他的优点,最终还是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