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佳人
“听说了吗,咱们家真跟那大财主结亲了。”
“四姑娘真是福份大,那么有钱的人家,进门就是正房太太,头上还没有婆婆管束……”
“什么福份,咱们文家,那是世代的书香门弟,家中素来只同读书人家联姻,就是庶出子女,一时没有合适的,那也要嫁清白仕绅,这可是第一回跟商人做亲家,四姑娘多好的人,真是可惜了。”
“什么可惜不可惜的,三姑奶奶嫁的倒是正正经经的读书人,秀才也考不中一个,家业也管不好,天天吃糠咽菜,三天两头上门打秋风。这样的读书人,也尊贵不到哪里去。就是人家仕绅人家,但凡真正有头有脸的,又有几个肯娶庶女为妻的,咱们文家的规矩又是断不能让自家女儿去当妾,上一代几位庶出的姑奶奶,嫁的都是乡绅,说是身家清白,也就是几十亩田地,几间大瓦房,算得什么?”
“我们文家讲的那是风骨,文家的人,走出门腰都比别人挺三分,商人好利,品性不佳,又是四民之末,这一嫁出去,将来回娘家走亲戚,满屋子的秀才书生,就四姑娘身边跟一铜臭满身,腰圆体肥的有钱大财主,身上的金子银子再多,那也就是一个俗气。”
“你们真是一个比一个迂。什么风骨,那是读书的爷们念叨的,我们这帮下人,干活不还是为着钱吗?这世道,笑贫不笑娼。文家的下人,衣服不鲜亮,手头不宽裕,出去采买东西,都是算着银子花,明明见人低一等才是,什么时候腰比别人挺了。再者说,什么仕绅,什么读书人家,混的好的,哪家没几间铺子,除了文家,哪里真有不沾染一个商字的,只不过要保着名声,不直接管着罢了。”
“听说咱们将来那位姑爷,家大业大,又是家中独子,将来要肯帮衬这边一些,咱们的日子也好过些,主子手里宽绰了,下人才不至于紧巴巴啊。”
正午之后,是人最倦怠的时候,各处院落里,冷冷清清,少见有人走动,几处看门户的下人,弃了职守,凑到一块儿,本来是低声议论,结果越说越来劲,声音渐大,情绪投入,竟是全没注意到,一对主仆,两个少女,已悄悄到了近处。十句里头,也听到了四五句。
两个女子都极年少,十五六岁的年纪,丫环衣饰简仆,小姐的打扮,也并不华贵,都不过清淡素丽而已,本人也不算多美丽,只是那样地青春年少,再平凡的容颜,也会有光华。
眉头轻蹙间,隐隐有些不快。
而小丫头的表现,则直接许多,她捋了袖子就想上前发威。
岂有此理,这些下人,不守院子不干活,聚在一起,敢这样说主子的是非。
“缨儿,算了。”文素秋轻轻制止丫环的声音,沉静如水。
这一类的议论,这几天在文家,已是常事了。
不止是下人们,有事没事,爱聚在一起,悄悄嘀咕,就是那些兄弟姐妹,叔叔婶婶,三亲四戚们,又有几个,不在背后谈论她的这场亲事呢。
素来清高自守的文家,终于要和商人联姻了。
渐渐窘迫的文家,终于开窍了。
百年的崖岸自高,文人风骨,眼前的艰难局面,亏空处处。
是坚持还是妥协?
做为文家第一个嫁给商人,嫁入富贵豪商之家的她,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她是应该被羡慕还是被怜悯。
文家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这种矛盾,这种思考,这种挣扎。
于是,做为主角的文素秋,在任何场合,都成了众人注目的对象。
各种各样,奇怪的眼神,看得人如芒刺在背。
平时虽谈不上过于亲近,但至少相处还好的兄弟姐妹们,如今都站在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带着奇异的眼神和心情,观察注意着她。
平日里亲戚聚会,她到场时,常常一片寂然,本来的一片热闹,因为她的出现,就立时冷清。而每回她起身离席之后,总觉得背后,热得简直要烧起来。真不知多少人在盯着他,暗自指点议论。
忽而莫名其妙地挨人家白眼,被人家讥刺,感受着别人那妒恨的心意,忽然间,又莫名地被那充满怜悯的目光包围着,平时并不亲厚的亲人们拉着她的手,一片爱怜地或是问她有什么需要,或是唉声叹息,满眼惋惜,并大多很明显地从这种行动中,得到异常的满足。
莫名其妙,她就成了众目所视,众手所指的人。
尽管整件事,她全然无辜。
她不知道大成号有多少钱,她也不知道韩家的少爷长成什么样。
她只是文家深闺里的一个女子,她是庶女,在文家这样礼法尊卑丝毫不乱的人家,是不会有机会与生母亲近的。嫡母待她也不坏,该她有的,从来不会少了她,但也仅仅如此。不会有欺凌冷待,但也绝谈不上真正的关爱厚待。
因着家风,自小读书,上着闺学,通文墨,知琴棋,擅针线,知烹饪,通读女四书,努力达到这个世界所有对女子的要求。
在这深深的闺院里,不满十六岁的女子,努力地学习着,生活着。
文家不算真富裕,庶女的待遇谈不上好,她只有一个丫环,她自己也能干很多活计。
对于未来,她并未有太多期许。
渭城适龄的读书人不多,家境好些的,自然是要留给嫡女的。
但无论如何,总会有一个普通的文士,成为她的丈夫吧。可能会有些清贫,但日子应该不会太难过。读书人的身份,总还是清贵的。
她其实也不甚怕吃苦,一个小家,她还是管得了的,普通的活计,她也是做得的。少吃些肉,多穿些布衣,也没什么挨不下来。
少女情怀,也曾想过,一些清贫自守的岁月,梦里也会有个面目模糊不清的男子,但总会有飘拂的白衣,总会有满架的诗书,总会有她为他弹的琴,他为她画的画。
她虽不是大才女,至少能听得懂他的诗文,看得明他的文章,偶尔也能唱和相知,日子平淡如水安然过。
只是,忽然有一天,母亲告诉她,她的终身大事定下来了。
大成号很有钱,但文家其实从没搞明白过,大成号真正的实力,看中的,也不是大成号巨额的聘礼。文家人,并没有卖女儿的习惯。
但是,韩家的少爷,有什么不好呢。
在文家人眼里,性讷而少言,不是什么坏习惯,反而显得人沉稳可靠。
读书人是很敬重孝子名声的。韩家少爷的名声极佳。而且,家宅里十分干净,身边别说小妾通房,连个贴身丫头都没安排。大成号那么有钱,从没听说过这位少爷走马章台,出入任何不好的所在。
虽是商人之家,但关洛一带享有大名的凌退之凌大先生的弟子,还能差到哪去呢。
一幅百寿图,挥洒间何等功力,文素秋当初乍见时,亦是十分敬佩感叹。
韩家答应,亲事成后,会派最好的人才,帮文家管理产业,教授置产理业的最好技巧。
重金求聘,文家还有可能会摆出点不为所动的清贵派头来,但这等授人以渔的苦心,现在的文家,却实在很难拒绝。
一代又一代,除了读书,并没有别的本事。虽代代有人得功名,但真等到实缺任官的,其实也不多。在官场上,也谈不上清如水,只是人不够灵活,手腕不够强硬,家里能给予的助力也不多,并不曾升上去。
看着文家世代书香官宦人家很风光,其实内中早空了,数代以来,生齿日繁,产业却因为经营不当,而一日不如一日。眼看着窘态都快掩不住了。韩家伸出的手,就是最及时的春雨。
整件事就此订了下来,父母叫她来,不是征求意见,只是通知。
父亲很温和,详细地同她解释说明大成号,韩家的清况。
母亲很公道,微笑着保证她的嫁妆,保证家里人会永远给她撑腰。
而她,只能低下头,接受这一切。
她没有提出意见的余地,她没有抱着父母的脚,撒娇反对的可能。
更何况,有什么理由,要不满意,不高兴呢?
这门亲事,无论对她,还是对整个文家,似乎都是只有好处的。
父母确实为她在苦心选择,小心安排,用心争取了。
甚至,那个听说很懒散,并不把浮名看在眼里的韩诺韩少爷,已经一改初衷进了考场。并保证,不考中,就不提亲事。
最少要有一个秀才的名份,文家嫁女,才更有面子,才可以继续嘴硬地坚持,并没有违背祖训,这一回,还是嫁了一个读书人。
韩家现在已经开始,翻新房屋,扩大宅院,为迎接她而大兴土木,大张旗鼓地作准备了。
所以,她只能安静地接受,安静地忍受许许多多人,异样的眼神,安静地把许多无聊的议论,当做不存在。
几个佣人围在一起,拿小姐的婚事说嘴,她这个被说嘴的人当场撞破,闹开来,她自己也没有意思。
她轻轻拉住愤怒的丫环,安静地悄悄避开这些人,向自己的闺房而去。
她那大红的嫁衣,还没绣完呢,哪里有时间,在这里,同几个看门扫地的婆子们纠缠计较。
这个时候,努力决定接受命运,努力准备嫁衣的她,并不知道,在那个据说,为了欢迎新妇,而热火朝天的韩家,其实没有一个人,欢喜快乐地期待她的来临。
这其中,包括她未来的丈夫,包括那个据说费了好大心思,才选定她的丈夫的父亲,包括丈夫的义兄,也包括,韩家的那些仆役们。
尽管,最初,确实是几乎每个人都很快乐地盼望着这桩亲事的到来。
(精疲力尽,真是再也不能了。晚上回家时已是极晚,哄睡宝宝后,也早过了半夜,想着不能开天窗,挣扎着在电脑前码完这章,虽然字数还是不多,但看看将近凌晨四点的时间,叹,真是极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