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这样让对方把广告刊登了,再看看“广告效果”如何?
如果真的能明显增加房子销量,大房企肯定会心甘情愿的再继续在你这“子报”上刊登广告的。
总之,钟任也是急了,各种能想到的手段,统统都给它用上了。他也有种“预感”,如果“子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他顶多当两年的“子报”总编辑,就要“毕业”了。
现在仍在位上的时间,他有什么“好招数”,或“坏招数”不敢尝试的?!
钟任在“子报”的“总编辑”位置上,不能不说,他真的是“兢兢业业”,惮精竭虑想要把这份报纸弄好。
但“子报”创办的头一年,效益那是真心的糟糕无比。
之前最乐观的预计,是“亏损3个月”后,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了……再之后,就进入到了快乐的收获时节。
哪里想到,这个“收支平衡”的过程,居然持续了整整一个年头了,还是在亏损。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报社的投资那是“花钱如流水”啊。换言之,报社一整年下来,都在承担着“子报”的亏损。
“子报”本身就不盈利的,当年它所产生的亏损,都由报社来“买单”了。
难怪报社的员工们有很大的意见。
李社长的各种“黑”历史都被翻遍了,接下来就轮到“钟任”。钟任到报社的时间不算太久,而且之前他都担任着部门的“副职”,不算什么大.权在握的人物,所以他在报社阶段的“材料”较少。于是报社的员工们,就发扬了记者的职业习惯,勇于去挖钟任在“基层”那十年间的“材料”。
总之,这些报社的家伙,都有点闲,放着编报的正事,最感兴趣的却是“编排”李社长和钟任这两位“罪魁祸首”。
钟任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苦苦支撑着,一门心思想着如果“扭亏为盈”。
能够想到的,能够从其它同类型的报纸上“吸取”的成功经验,钟任那是毫不犹豫就采纳。
如此这般,死撑了一年又3个月之后,靠着一些本地大房地产商担当“回头客”,在“当代都市晚报”上投放广告,这份“子报”居然开始“收支”勉强维持“平衡”了。
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呀。
首先要“收支平衡”,报社不再亏损,钟任的“子报”总编辑的位置才能“坐稳”。否则,随时有可能被“临阵换将”。
李社长也算是有足够魄力的了,在连续亏损了15个月的情况下,仍然给予钟任最大限度的支持,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另外,这类报纸也确实找对了“路子”了,专门的去开拓小市民的市场。
经过一年的沉淀时间,由普通小市民自发“订阅”这“子报”的数量,逐月递增。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前提在,本地的大房地产企业,或者外地“进驻”到本市的“大房企”,他们尝试着在这份“当代都市晚报”上投入楼盘的广告,居然对“楼盘”商品房的销售,起着显着的提升作用。
如此一来,它们继续在“子报”上打广告,充当“回头客”的动力就更足了。真心是积极热情的投放各式各样的广告。
首先,就靠着那些“房地产”的广告,“子报”逐渐的实现了“收支平衡”的可喜转变。
实现了这关键一步,不再需要报社“亏损”来支撑“子报”了,钟任才好去开拓其它“商家”的广告来源。
至于“子报”的发行量,钟任反而不怎么担忧。这份毕竟就是一份“小市民”们爱看什么新闻,“子报”的记者就“采写”什么新闻,而“编辑”呢,就专门挑选“小市民”喜欢阅读的“自由来稿”,予以刊登。
有时候编辑记者那没那忙碌了,也会“策划”一些吸引小市民的招数。比如说,每天开设“半版”以上的“市民热线”的专档。
在那样的一个“专栏”中,主要从“小市民”打来的反映问题的“热线电话”中,挑选出具有吸引力的话题,予以刊登。然后,由报社出面,去联系相关的部门,询问解决市民关注的这事儿的解决方案。有时候短时间无法解决的,“子报”方面还会持续的予以“关注”,追踪报道。
总之,为了办好这样的一个“热线栏目”,“子报”专门为这样一个“栏目”配备了3部固定电话,用来接听小市民的“来电”。
固定电话,当然很便宜。但那不是重点,关键的是在“人员”的配置。3部电话就得配3个专门的“接线员”,来负责接线,录下广大市民的“诉求”。
这3个额外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就得发放不少。所以说,不是不想多设几部“热线电话”,是人员成本实在有点高。
这还仅仅是“子报”的半个版面到一个版面的“热线电话”,就得占用如此数量的人力成本,整个“子报”,固定的每天出版36版以上,那人员的配置,还能少得到哪里去!?
因此,“子报”一天不实现“收支平衡”,那就一天得“赔钱”,那都是真金白银的赔钱出去的。
好在从最开始的每天印刷3万份“子报”开始,从第4个月开始,印数就涨到5万,然后每月以增加1万份的数量,增加着印数。
到了第15个月,这个“子报”的印刷总数,已经逼近了20万份了。
居然比“本报”摊派式的“发行总数”,都要高出一截了。
而且尤其令人欢欣鼓舞的,是那个“子报”的印数,那是绝大部分都由小市民自发来“订阅”的。少部分则是广告商要去“分发”,推广楼盘所需。
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子报”之所以迟到现在才实现“收支平衡”,主要还是它实施的是“厚报战略”。
也就是说,除了每天固定的32个版面,如果有广告的话,就额外的增加广告版面。
由钟任“总编”的这份“子报”,无论每天的广告多寡,都不会去挤用那固定的32个版面。因为,如果像“本报”那样一有广告,就直接用掉“原有的版面”的话,那读者能看到的真正的报纸内容,就严重缩水。
“本报”的版面,就算被广告给“压缩”掉了,那也没有人有意见。毕竟它本来就是绝大部分“公家”订阅。
而这“子报”不同,九成九是由小市民自发“订阅”的,你压缩了人家喜欢看的内容版面,人家觉得不值了,以后谁还想“订阅”你这报纸呢?!
在“32个固定版面”保证不“缩水”的情况下,如果有广告,就增加版面,让“子报”看起来越来越厚,小市民花同样的钱,却能买到一份更厚的报纸,感觉就更加划算。
超实惠啊。
如此,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刺激“子报”的销量提升。
但报纸越印越厚,“零售定价”却是偏低的,因此,真正靠那发行量大了,印刷报纸就能赚到一大笔钱,那也不现实。
关键的关键,还是要看“子报”的广告收入。
这样一份“当代都市晚报”,在所在城市的“盈利”突破口,竟然是“房地产楼盘”的广告。这个看似很偶然的现象,事实上带着某种“必然”。
因为报社所在的这个“二线城市”,它的经济状况,有着较为特殊的一面。
这个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都称不上发达。它的工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维系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骨干”,其实就在于房地产业。
这样一个二线城市,楼盘犹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可以说,一个没有什么像样工业的城市,服务业也落后,它只能靠“房地产”来拉动gdp了。
尤其是报社所在的这“二线城市”,房地产又特别的发达,几乎占了整个城市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说它是“畸形”的经济也罢,但有“房地产”业的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速”,还真心不慢。
如此庞大的城市“楼盘”数量,如果本地有一份报纸是深受本地市民喜爱的,那这些“楼盘”在你这“子报”上投放的广告量,那就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现在才只是一小部分的“楼盘广告”投放到“子报”上边而已,居然就能让“子报”的“收支平衡”了。这对“钟任”乃至李社长,都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呀。
有了“突破口”,路就越走越顺了。而且明确了楼盘的广告,是可以积极争取的,这也是一种有用的经验。
“当代都市晚报”就专门的开辟了5个固定版面的“楼市直通车”版面。
“子报”的这几个固定的“楼市版面”,跟专门刊登广告的那种楼盘宣传,当然大大不同。
那些“楼盘”广告,直接就吹嘘某个楼盘的房子怎么怎么好,又有什么样的优惠活动。而这个“子报”开辟的“楼市直通车”,则完全不是这种内容。
这些固定的楼市版面,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站在市民们的角度,来纵观楼市。
也就是说,对于商品房装修方面,该注意的各种事项啊。对于装修的各种容易犯的错误。还有各种装饰建材的相关话题……这些都撰稿者,都需要以“亲历者”的角度,来娓娓讲述自己在装修新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还有,则是购买商品房时容易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就连个房产的“契税”的话题,都可以深入的展开讨论!
总之,要从小市民关心的角度,来编辑关于“商品房”方面的投稿,然而择优刊登。
这样一个编辑“房产直通车”版面的思路,才是小市民们最喜闻乐见的。
必要的时候,钟任钟总编辑还特别“授意”底下的记者们,专门挑选一些发生在外.省的大城市的关于房产纠纷的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又或者,针对一些外.省的大城市的知名“房产”,居然爆出了安全.事.故啊,或者楼房质量问题之类的大新闻,你这“子报”也可以进行“热点”追踪报道!
总之,这等于是撰写一系列的揭.弊的文章。写这些文章,风险与机遇并存。所谓的“风险”,就是被你“揭.弊”的大企业肯定不服气,要跟你打官司的,你的文章要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另外,报社肯定要承受对方通过各种方式,带给你的巨大压力……
上述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一面。而所谓的“机遇”,则是这些“揭.弊”文章却最为小市民喜欢。尤其是当揭.露的问题,涉及到小市民“自身的权益”时,关注度就会格外之高。
总之,发达这类文章,有利于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扩大报纸对小市民的“黏度”。当然,前提是要把握好“度”。
过犹不及。
就是那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钟任对此,他自有自己的一套要把握的“原则标准”。他的标准(也可以视为他所把握的“度”),其实非常简单明了。
那就是,“揭.弊”可以,但“子报”的记者采写的此类文章,不能针对本地的类似事件。只能专门针对外地发生的此类新闻。
这不是钟任“护短”,而是针对本地的此类企业写“揭.弊”文章,对方可以影响到的关系,基本上也“盘根错节”在本地。说不定,对方的关系.网,还跟你报社的“关系.网”,存在着高度的重叠情况。
一旦真是如此,报社背后的支持力量,也不满你这样子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届时你就会变得越发的“被动”了。
总之,失去了本地的一些“有力人物”对报社工作的大力支持,报社的许多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
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因此,钟任也注意不“踩.雷”。而最好的招数,就是不刊登涉及本地负面信息的大新闻事件。
把握好了上述的这个“度”,钟任就不必担心太多了。
李社长就是非常欣赏钟任这样子既懂得灵活应对,又能大胆的寻找“卖点”的办报方式。
“子报”也在钟任的上述“办报”方式引领下,逐渐的“收支平衡”。
下一步,“当代都市晚报”,也有朝着高利润高收益的好局面,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