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完本 > 历史军事 > 铁汉子 > 216 【再论捂口袋】

216 【再论捂口袋】(1 / 1)

那翁同一直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

身为帝师,要竭力主张皇权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又要设法筹划强国的方略实施之。变,在翁同看来是迟早的事儿,只是在皇帝和自己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尚不能全面实施,只能借助于杨格的移民实边来探路。变,翁同知道应该变,变的结果不能是洋务派李鸿章那般,利用推行洋务分润朝廷的权利,变成地方督抚坐大割据而进据朝堂领首辅大学士的结局。

集权的、强大的大清国,才是翁同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今,洋务派占据了朝堂两席重地,洋务派把持了开办洋务多年的成果,人才、资金、军队都攥在洋务派手里,帝、后、淮三足鼎立之势已成,翁同是心急如焚呐!

康有为是谁?前年两广总督衙门就奉朝廷之命查禁南海康祖诒所著之书,这位康某人竟然鼓吹效法英、日,行立宪〖革〗命之事,那一,还不列为禁书啊?今儿的康某人却不一样了,不再是南海那个举子,而是连续在上海的申报、北华捷报刊登文章,讲述移民实边见闻,宣传变法图强的名士子啦!再加上拿着杨镇台的帖子,让有些求得变法之道又得拉拢杨格的翁同不能不重视之。

书房会客。

平素,一般人是见不到帝师的,能求得门房通融递个条陈、送个小礼,人家收下你的是给你面子,以后能记得提拔你,那是你的福分。在京师有地位,在地方有实力的人物拜会帝师,通常实在会客厅里,说一番场面话,喝一盏茶,混个脸熟算是不错的了。

能进书房者…寡!那是绝对的高规格。

“南海举子康有为拜见翁中堂。”康有为执礼甚恭却是气度从容,五月的落魄举子跟随杨镇台到关外走了一遭之后,眼界开了,底气足了…名声开始响亮了,最重要的是后台硬了。

翁同手里还拿着那份大红的拜帖,拜帖上的字儿可谓惨不忍睹,却如假包换是杨某人亲笔。“嗯”了一声后,他以手作势请康有为就座,等婢子奉茶,后,说:“康有为啊…你的名声老夫早已听说,今日得见,果真不凡呐!”说着,手里的拜帖总算放下了。

不凡,不凡之处在于那张帖子。

“中堂大人谬赞在下了。”

“移民实边究竟如何啊?”

这个是正题,康有为立即鼓动唇舌,把从芦台到奉天的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股脑的掏了出来…尽数砸在翁中堂面前。

听闻第一师官兵参与修筑河堤时,翁同不禁一愣,失声问道:“啊?征发一万多军士筑堤?哪儿来的钱呐?盛京不是缺钱吗?”

“启禀中堂大人…没钱,盛京将军衙门没钱。”

“胡说,没钱怎么能征发军队?”事实超乎想象,翁同久在中枢,岂能不知就算朝廷要修河防,也要调拨大笔银两给河道总督标下兵丁发足了银子,募集足够的民夫才能成。千年黄河改道投入银子三百万两,今年秋季的预算内,河南境内的黄河堤防加固为一百三十万两银子,那盛京的浑河、双台子河加固堤防…却是在没有银子的情况下征发第一师官兵就开干了?!当兵能干吗?谁不知当兵的只认银子?

“大人。”康有为从内襟里拿出一张小图来,摊在案上,说:“荣军农场在双台子河右岸,军功赏田在浑河船堡一带。目前,浑河、双台子河下游还是一片沼泽、芦苇荡,可要今年夏秋洪水不泛滥…明年开春,这些地方略加整治就是良好的水田。官兵们都是为自己的田地安全而构筑堤防,岂能不个个奋勇,进展神速?在下目睹了官兵们顶着烈日挖泥、挑土、打桩、夯实,每日都有官兵累倒,却在第二日一大早,又随队开上堤坝。杨致之用兵,不仅利于战防,亦以利于建设,实为当世罕见之帅才。”

翁同听懂了,明白了,关要处就在于荣军农场和军功赏田。没钱也能办大事儿,杨致之高明啊!

“私卖煤铁之事,你可知晓?”

康有为就知道翁同会如此发问,毕竟这个事儿闹得太大,几乎要动摇大清国的立国之本了!真能坚持下去,动摇了根本,变法就是呼之欲出,顺理成章的事儿了!杨镇台雄才伟略,敢于担当又精于算计,才有了康某人在翁中堂面前说解、争取的机会。

“中堂大人,前番镇台大人曾向武备督学大人说起一个比方,在下愿为大人演示。”康有为见翁同微微点头,乃双手捂在左右腰间,说:“大清国的两手,一手捂住煤,一手捂住铁,就如在下如此一般;德意志帝国的两手,一手拿着当世陆军第一强国的令牌,一手拿着德国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的人情,硬要来抢大清国的煤铁。大清国只能步步后退,最终被人家硬是掰开手去,拿走所需。从甲午年上溯到道光年间,莫不如此,大清国上下是深恨之却又无可奈何。中堂大人,在下可有说错?”

翁同不得不承认康为的比喻恰到好处,乃点头道:“确是如此。”

“既然捂不住自己的腰包,何不索性放开,腾出两手去摸对方的腰包呢?”

能够成为帝师,能够身居中枢,翁同是何等人物,一听此话,顿时有了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失声道:“呀,正是如此啊!”旋即,他约莫明白杨格的所为了。

康有为两番镇住主人,心中大定,底气更是充足,又摸出一封厚厚的信件来双手呈上,道:“这是在下提笔,镇台口述的书信,请中堂大人阅之。”

“翁中堂松禅公台鉴,职杨格会办移民实边国策以来,上有王公重臣以八旗禁地为借口屡次构陷骚扰,下有资金、人才、技术之匮乏,阻力重重,举步维艰。职身当重任,又思移民实边乃关乎国家强盛、边防稳固、民之生死…实不敢因循故步,虚应职守,唯有视移民实边为生死之决战而不计己身,勇当锋锐…才能力保国策施行,移民安康。此番与德人交易,公平协议,各取所需,若有违制之罪职甘愿领受,却不得不陈情直言。当今大清国之政体、人事、经济、文化不符强国之需,效法欧洲列强变更政体之根本…强国之计才能畅行无阻。如此假以时日,民必富、国必强、耻必雪、权必收,大清〖中〗国也必将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为能达此目的,杨格生死之虑早抛,又有何惧?惟愿我公体恤杨格之情,国家之弱,百姓之难,以枢臣之重…帝师之尊,引用贤才,倡导变法…如此,杨格在外陷阵也可心安。职,榆关总兵杨格于奉天城下百拜叩望。”

“致之啊一¨”觉着眼眶发热,翁同颤抖着声音刚刚开口,就急忙抬手抹了一下,这才稳住情绪,沉声道:“公忠体国,不惜己身,堪为臣子之标范。翁某若不体恤,若不支持…若不欣然从命,此情何堪呐?康有为,致之既然派你前来,想必定有变法之良策托付,你可一一道来。”

变法之良策。想到这句话,康有为着实有些汗颜…当初联合举子们上书,请求皇帝下诏鼓励士气军心,迁都以示抗敌决心,变法以增强国力。话说起来简单,却没有一条可行的法子去实现,皇帝真要看到折子这么做了,估计一,举子们的一片爱国热枕反导成为误国之言。幸得都察院拒收举子们的联名上书,镇台大人又出言阻止,再得出关游历受教,这才有了实现变法强国的纲略和具体的办法。

“当今大清国变法,有三利两不利。三利者,其一为清日之战乃是洋务与维新之战,维新胜而洋务败,证明从根本上的维新变法胜于隔靴搔痒、各自为政的洋务〖运〗动,若有舆论加以利用、引导之,则维新就有基础;其二为今时不同往日,往昔是地方督抚搞洋务以巩固权位、军队,今日有忠于国家之杨镇台和第一军四万将士,洋务也好,维新也罢,为国家强盛之举动皆可;其三为移民实边之前一阶段,已经为维新破开柳条边,打开盛京屯垦、矿务、工业之禁制,足可以一隅之变为全国之变的楷模。”

洋务是隔靴搔痒、各自为政;维新是国家从根本上的变法图强,二者,当然不可相提并论,但是洋务的大部分举措,也就是维新变法之后要做的事儿。故而,洋务和维新其实在作为上并不矛盾,可资利用。

对此,翁同有些感触,捻须微笑点头,以目示意康有为继续说下去。有利的听了,不利的也要听一听,以预作准备。

“不利者,首要为满汉之别。”康有为提出第一点之后打住了话头,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要给翁中堂留出一点反应的时间。

王公贝勒们为何只有奕一人站在皇帝身边,就是因为生怕洋务派窃取国家实权。洋务派是什么人?真正掌握实权的洋务派不是奕,而是李鸿章,是汉人。“汉人若肥满人必危”这话就是王公贝勒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两百多年来,数百万满人为了统治万万汉人,设下了种种限制,俱都成为“圣祖旧制、祖宗规矩”凌然于一切之上不容轻动。

不过,杨格的所为却极大的打击了“祖宗规矩”李鸿章成为内阁首辅大学士,又是一大突破。只需再用一把力,兴许可能破除樊篱。那么,翁中堂就势必要抛弃与李中堂的旧怨,联手先解决了“满汉之别”的首要问题再说喽?

以杨格目前与各方的利益关联来看,恐怕正是希望翁、李合作,解决了满汉民族问题,实现效法欧洲列强的立宪〖革〗命,李鸿章成为政府首脑,那淮系就从地方势力转为〖中〗央势力的一部分,哪有割据之说呢?即便要割据,杨格会答应吗?

翁同对杨格的军略,对第一军的战力是迷信的,对,就是迷信。谁要割据,第一军就打谁?那一,谁敢割据?!

最新小说: 大唐:开局抢了李二的皇位! 穿成美强惨的白莲师尊 国家安全 三国:开局救下何太后 宠妃重生后更能作了 三国:猛将横行 星际童话 疼你入骨 漫天风飘絮 [综英美]小丑竟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