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继续道:“何谓报国?何谓民族大义?建文棣是皇帝,但不是国家,民族大义更算不上,鞑靼瓦拉屡次犯我边境,欺压我大明百姓,可是你祖父竟然怂恿建文帝削藩,各位藩王是大明的屏障,在国力孱弱,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不想着富国强兵,却只顾加强自己的权力,无疑是自断手臂。【13800100.Com/文字首发138看书网】如果我束手就擒,大明江山靠什么抵御蒙古铁骑?靠齐泰、黄子澄、你祖父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吗?他们先夺了把我同母弟弟周王之兵权,后又将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惧怕**,其余皆废为庶人。”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以及曲折经历更加上自己是九五之尊,他已经使他很少自己的喜怒哀乐挂在脸上,今天他似乎一反往常的激动起来。
方继存冷笑一声道:“我若是你,自当交出兵权。”朱棣大笑:“如果蒙古残兵卷土重来,谁可以拒敌?”方继存沉思了一会道:“大将军李景隆自会领军打战。”
小义听到这里,对朱棣的印象好了许多,感觉方继存似乎在强词夺理了。李景隆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屡战屡败,他率领五十万大军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团团包围了北平,但是连皇后徐氏一个女流之辈都取不下,朱棣攻破大宁后,挟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李景隆不敌,乘夜率先逃跑,竟然不顾军队将士。这样的将领如果遭遇蒙古铁骑,恐怕也免不了全军覆没。小义虽然不关心朝政,可是普天下百姓都知道,建文帝重文轻武,朝廷文武百官没有一个出色的将领,李景隆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如今方继存说出李景隆来,小义都感到他有些理屈词穷。
朱棣冷笑:“寡人早该知道你和方孝儒一样迂腐,你虽然练了几年武功,可是这迂腐之气却比你祖父更甚,李景隆若为大将,现在的天下早已又成了蒙古人的了。”方继存脸色发烫,因为李景隆是妇孺皆知的草包将军,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现在连他自己都感觉朱棣杀侄篡位不但是被迫无奈,甚至还是理所当然。他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他过了良久语气已经软了下来,似乎认同了朱棣的说辞,缓缓道:“可是,我祖父不过是为了君臣之道,何谈沽名钓誉?”
朱棣道:“你祖父当年为了博取一个忠臣、耿直之名,不惜牺牲方家宗族、弟子八百条人命,当年朝廷之上,他竟然当场摔掉笔墨,宁死不拟诏书,这就是抗旨不尊的大罪,要诛九族,我为了不让他逞一时之快,伤了全家性命,示意郑和告诉他这是诛九族的大罪,没想到这个老顽固竟然大声道:“诛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忽然惋惜道:“如果他要忠臣之名,本可以以死明志,但是他为了一个虚名,非要搭上了无辜的八百余人。”这句话正好切中了方继存心中的问题,他也经常思索,当年朱棣攻入南京,并没有治罪与祖父,如果祖父为了以示忠节,大不了自杀便是,何必咆哮朝廷,当着文武百官辱骂皇帝?还说出:“灭我十族又如何”的气话?
朱棣并没有理会方继存的心里变化,继续道:“当年天下未定,朝廷威信未立,如果如此猖狂之人不治罪,我大明哪有今日的兵强马壮?今日我放你一条生路,你又为了博得一个不怕死的名声,故意来寻死,你说我们谁是沽名钓誉?我朱棣早已没了什么名誉,在你们眼力,寡人始终都是一个杀人恶魔。真正沽名钓誉的恐怕是你们这些一直自命为侠义的君子吧?”
朱棣一席话,方继存竟然哑口无言。因为,朱棣句句都切中了要害,竟然反驳不得。
最近几张写的颇为纠结,方是历史公认的忠臣,可是决战武林却认为他过于迂腐。而且历史都是文人写的,似乎有故意描黑朱棣的倾向。正史虽然记载朱棣灭了方家十族,决战武林翻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后,发现这完全是歪曲真相,理由有二:一是方家在灭族之后仍然有许多后人,历史都有记载。二是十族中包括门生一族,但是方的门生并非都被诛杀,就连方的骸骨都是门生收敛。试问:如果真的灭了十族,方家怎么会有后人,他怎么还有门生。历史记载矛盾之处甚多。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如有不同看法,请留言到讨论区。
看无广告,全文字无错首发小说,138看书网-13800100.Com/文字首发,您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