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一个天涯网友,ID‘广木木海风’,标题是《疯狂的石头》,有一次国产电影拙劣的模仿!
1:剧情都是价值连城的石头;
2:方言(吉普赛语换成四川话);
3:《偷拐抢骗》里面扔了一罐牛奶,把车砸了,换成一厅可乐;
4:连场景切换都学《偷拐抢骗》,从重庆切换到香港,都是护照上盖章,飞机切换,出租车灯亮的一组镜头;
5:手提箱,还有提手提箱的人,又是照抄《偷拐抢骗》;
6:结局翡翠归了老包,又和《偷拐抢骗》一样,钻石归了turkish,抄袭!赤裸裸的抄袭!
实在受不了了,这就是中国的导演?tmd只会捡洋人的烟屁!
六个方面分析了《石头》抄袭…
咋一看有理有据,细一分析全都是屁!
难道人家用过的元素,我们就不能用了?
就跟说《夏洛特烦恼》抄袭《佩姬苏要出嫁》一样…
徐争有点着急:“天涯网友都沸腾了,一堆人跟帖…”
沈林赶紧往下拉,果然有一堆人说什么:“很失望啊,抄袭就是抄袭呗,大方点承认又如何。遮遮掩掩只会放大缺点。”
“我说怎么这么牛逼,原来是剽窃的创意!”
“对,有空去看看《两杆大烟枪》和《偷蒙拐骗》吧,这才是经典。”
又是这种,打击自己,抬高别人…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嘛!
徐争:“要不要发个声明?”
沈林摆了摆手:“不用,我们直接对线呗…”
“直接对线?”
“你有博客吗?”
“有啊…但我觉得没必要搭理他们吧!”
沈林笑了笑:“搭理一下总比不搭理好得多!”
……
为什么这么说?
有话题总比没话题要强!
沈林很干脆地登录博客,洋洋洒洒开始写东西:
“针对天涯网友的质疑,我有几句话想说。”
“首先,好莱坞流传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希区柯克没有拍过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讲?”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在1955年到1965年这十年间推出十季美剧,叫《希区柯克剧场》,基本模式就是每集一个独立的故事,所以实质上相当于三百五十多部电影短片。”
“这些故事涵盖了现如今大部分流通的商业类影片。”
“然后,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只要是多线平行叙事结构外加黑色幽默类型的电影,就说抄袭《两杆大烟枪》?或者抄袭《低俗》?或者《偷抢拐骗》?那你们把科恩兄弟的电影放在哪了?”
“是不是讲述的几伙人,围绕着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产生的争斗,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交叉关系的都叫抄袭《两杆大烟枪》?抄袭《偷抢拐骗》?
我能不能拜托各位,别显摆自己那点可怜的阅片量可以吗?
我发现了,网上总有一些‘理中客’特别讨厌,喜欢就一两个点,从而来体现自己是那一小部分很高尚人的…
这帮人的性格,完全可以借用一句我偶像的诗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什么都不懂,不愿意多学,还喜欢半桶水晃荡!
最见不得一些酸腐之人,浑身的酸腐味,走到哪都让人避之不及。自以为看过些个片子就显得牛比,拿出来卖弄,说这也是哪里哪里的啊,那是出自哪哪哪啊,以贬损他人来抬高自己,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贻笑大方。
电影发展一百多年了,完全原创的画面,几乎没有。
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抄袭,核心部分就是剧情,如果剧情的走向一模一样,那基本就是抄袭没跑了。
《石头》跟《偷拐抢骗》、《两杆大烟枪》剧情一样吗?
我们从一开始就说了,我们喜欢盖里奇的多线叙事,再者说了,多线叙事风格又不是盖里奇最先用出来的,起承转合的一般讲故事方法现在不都在用?
蒙太奇剪接现在那部片子不用?哦,难道说当年人家苏联人用出来之后现在所有的导演都是在无耻的抄袭了?
真无语。
顶不动就扣个抄袭的帽子?
《石头》的剧情表面围绕着石头,实际上讲述的是世纪之交国企破产,掌权者徇私勾结资本家贱卖国有资产,国企职工处境窘迫还遭背叛的社会状况,你能找出国外任何一部电影有这样的元素吗?
我就问一句,你们知道什么叫类型片吗?
类型片的脑洞就这么大了,还能玩什么花样?
还拙劣的模仿…
明摆着告诉你们,我下一部电影叫《飓风营救》,剧情照搬的《真实的谎言》…
好吧,是框架照搬的《真实的谎言》…
还有,《疯狂的石头》还在上映,我们也没有发售正版DVD,我想请问一下,你从哪来的截图?又是盗版吧?
我很愿意相信那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所以,以后我们的电影随时欢迎大家找茬,但如果你想二次创作,最好等电影下映后…
我知道你们喜欢好莱坞,对国产电影,尤其是大陆电影带着歧视的帽子,但我想说,外国的月亮没有那么圆,推荐几部内地好电影给大家:《活着》、《背靠背,脸对脸》、《黑炮事件》还有《三毛从军记》…
想看多线叙事的,我推荐《低俗》、《暴雨将至》,还有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也蛮不错的;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我们共同讨论。
……
毫无疑问沈林的回复掀起了轩然大波…
直接在线怼网友,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不是简单一句‘人不能够无耻到这个地步’…
把自己跟网友放在同一位置,在线教他什么叫抄袭,什么叫模仿。
然后还花了半小时跟留言的网友探讨了一下。
“没办法,人家在电影方面确实比咱们领先,片场制、类型片、特效、拍摄手法、运镜、调度等在电影实践中的革新,基本都是人家先做出来的,现阶段,我们只能学习;”
“奥斯卡的全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不仅给艺术奖,更有技术奖,我们只是一味鼓励人文…”
“电影工业是个工业,不是小资产物,先让类型片繁荣起来吧…”
博客真是个好东西,可以直接在线回答很多问题。
不用经过媒体加工,直抒胸臆…
当然,媒体也都报道了。
《南方都市报》、《北京晚报》全都引用了沈林的话,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对比英伦风格的《两杆大烟枪》,我还是更喜欢《疯狂的石头》!’
‘大家对新手的要求太苛刻了,《石头》是宁昊的第一部商业电影,能在规则内,玩成这样,已经足够让人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