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人马行走在林间的大道上,伴随着马蹄踏踏之声,林中时而传来一阵悦耳的鸟鸣,或者惊走几只道边草丛中的野兔。
说起来,宋时的官方道路,虽然比不得后世行走汽车的高速路,但是绝对不是那些颠簸不平的土坷垃道路。
至少在姬庆眼里,这条道路已经相当不错了,虽然不是水泥路面,但是其坚实程度也是不差,车辙碾过,也只是留下淡淡的痕迹。而一路行来的所见,足以证明这个时代交通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大宋的交通体系建设,相当的完美。
嗖嗖嗖,几粒石子被姬庆摄入手中,一转眼,打向了路边草丛,姬庆对大家笑道,“咱们午饭就吃烤兔肉吧。”
“那得多猎几只来,在弄些野菜、蘑菇做汤才好。”乔峰身边的阿朱笑道。
阿朱这样说,虽然是对着姬庆,但是乔峰怎能坐看,所以直接翻下马搜寻起野兔来。女朋友有事,男友要忙乎啊,此时,乔峰与阿朱之间已经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
那边的阿碧,则是轻轻一笑,拉着阿朱一起下马,进入不远处林间的草丛中采些蘑菇和野菜,对此,她们可是行家。
此行之人甚多,除了少了智光、赵钱孙二人外,反倒是多了包不同、风波恶等四个慕容家的家臣,他们一行陪着慕容复,与姬庆等人一起赶往姑苏。此时午时,傍晚时分,就可以到达苏州。
离开少林的时候,萧远山已经拜了扫地僧为师,正式剃度出家。或许,这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出路。
让人想不到的是,那鸠摩智,竟然也拜师扫地僧,而且看样子非常的诚恳。而那扫地僧,也出乎意料的收了这个弟子。
可以说,这个天龙世界中的鸠摩智,有了新的归宿。相对而言,以少林的底蕴,未来的鸠摩智大师,一定更加的不同凡响。对此,姬庆可是抱有极大的期待。
之后,扫地僧在方丈玄慈大师的邀请下,开堂讲经,算是彻底闻名少林寺了。相信不久后,武林中人,都会知道少林有这么一个得道高僧。
姬庆那个时空,是去过几次少林的,说实在的,很不咋的。景区乱糟糟的,很混乱,完全的经济化了。想见哪位大师,或者上个头香,更是得贡献才行,那对于普通人绝对是承担不起的。
再加上和尚伴美女,娶妻生子等等负面传闻,或者说,时代的新和尚,让姬庆很是不爽,由此对于少林的印象也恶劣的多了。
可是,如今这个时空,这里的少林,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古刹、钟声,诵佛之音,老僧、小和尚,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美好。
这样的少林,才是姬庆心中的少林啊。让姬庆欢喜,让姬庆怀念。离开前的日子,他可是拍了不少纪录片留念。日后有机会,或许他会再现少林寺的古朴、祥和。
乔峰本来要与阿朱去寻找她的身世,正好顺道,回趟姑苏看一看,所以两人还是一路与姬庆同行。浩浩荡荡一行人,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赶往姑苏。一路上,可谓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说起来,这个时代的景色那是真的不错,真的天然,空气真的好。即使是林间小路之上,也是别有一番味道。小桥流水人家,更见美好。
至于路上的小贼,自然也是遇到了。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话语倒是没见到,反倒是一眼看到了一群手拿棍棒刀枪的汉子,直接杀来。
不过,遇到姬庆这一行恨不得脑袋上刻着肥羊二字的肥羊,他们算是踢到了铁板。被包不同、风波恶等人一顿痛打,收拾一顿,哭爹喊娘的跑回去了。
当然,放过了他们,也是看出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如果面色狠厉,带着血腥味道的那种,则会很惨,直接被包不同他们清理掉了。
此时,已经距离姑苏不远,不久后,乔峰带回了几只野兔,几只山鸡回来,一起交给了姬庆。
姬庆这边,这是快速的处理上了,那个动作之潇洒,看得乔峰眼花缭乱,口中佩服上了。
乔峰虽然武功不弱,但是处理猎物上,较之姬庆的纯属就差了很多。这里面既是力量的细节方面上的控制,也是姬庆在于厨艺上的天赋,这一点是乔峰比不了的,只能望之兴叹。
不过,有着阿朱在,乔峰吃喝上面根本不用多操心,即使离开了姬庆,他也是个幸福的男人。乔峰几十岁的老男人,总算是铁树开花了,而且是灿烂的绽放。
一路走来,乔峰、阿朱二人神仙眷侣的模样,可是羡煞了旁人,就是姬庆也不得不赞叹一番,甚至于觉得他自己有些形单影只了。
但是,他的春天又在哪里呢?!
不久,野兔炙烤的金黄,伴随着油脂烤的滋滋的声音,散发着迷人的味道。
边上的钢锅内,这是喷香的一锅野菜、蘑菇汤,那香气分外的怡人。另一锅就是清香的米饭了,白的如一锅小珍珠一样,看得人欢喜。
众人围坐,开启几坛酒,就这样吃着烤肉,品着美酒,喝着美汤,嚼着米饭,说着天南地北之事,好不快意。
姬庆正在吃着一碗野菜蘑菇汤泡饭,听着大家聊起了姑苏的事情,一下子想起了什么,对阿朱说道,“现在杭州太守是谁?”
阿朱想了一下,说道,“应该是苏子瞻吧,我们去少林之前,苏子瞻正在组织人手修建湖堤。”
苏堤?!姬庆点点头,没错。这个时间,正好是苏轼二次赴任杭州之时,说起来,苏轼和杭州可是太有缘了。
苏轼这个人,怎么说呢,他不是平民百姓的代表,他是大宋士族、官宦势力的一员,按照姬庆的说完,那是代表着贵族利益的人。
在神宗王安石变法之时,吃喝不愁,奴仆成群,还能养着一群十几岁小妾,并以小妾换物的苏轼,自然不会对影响贵族阶层利益的变法感兴趣。于是乎,他就反对上了。
可惜,励志割除大宋弊端,增长国力,战胜西夏、战胜大辽的神宗岂会容他。所以,冲锋陷阵的苏轼很悲剧的被贬了,下放了地方为官。
前面提到的苏堤,不仅苏轼不仅在杭州修建了一条,在很多年前,他在徐州也修建了一条,同样是湖堤,两座湖泊,可以说是真正的姐妹湖,在后世流传了很多假话。因为苏轼在两地的贡献,也让苏轼名流百姓间。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诗文方面文风的变化,正是因为被贬之后,体验了更多的民生百态,让他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家,可以说是继王安石之后的一代大家。如果苏轼没有这么多的经历,恐怕也就没有那些流传千古的文章了。
不过,说起来,姬庆倒是更欣赏王安石的文章,朴实无华,但是一字一句下来,却是宛如一道秀色画卷,在眼前展现,让人神往、迷醉。
当然,姬庆也更加的佩服王安石,能够在范仲淹改革失败之后,再起改革之风,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大的魄力,绝非常人可以做到。
而王安石改革,虽然有他抱负的一面,但是更多的却是提高了大宋的国力,提高了大宋最底层的百姓们生活,他的功绩,万古流传。
很可惜,神宗、哲宗不是长命之人,否则的话,北宋就是另一番模样了。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北宋士族、官僚势力有多么的强大。一旦新君上台,他们立刻反复,掐掉危及他们利益的新法。
这样的人很多,司马光是这么一位,苏轼自然也是如此。当然,他不是主力,但是名声够大,适合拉拢。
也正是因此,在哲宗初年,王安石变法废除后,苏轼一年内也是官职火箭一样速度的往上穿,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畅快啊。
可惜,苏轼太不会做人了,虽然他也是旧党一员,但是政治头脑方面还差些。因为之前的地方行政工作,苏轼了解到了太多的民生,所以对于旧党的政策也是不满。这样,苏轼又杯具了,他很自觉,自请下放。如今,再次回到杭州,担任太守之职。时间上,正是现在。
也就是说,姬庆一行人到过姑苏之后,正好可以去看看那苏轼,至少要在他再次被贬之前,见上一面。
或许,还可以品尝一下苏轼家的东坡肉,这道菜,姬庆常吃,但是苏轼家的才是正版吧,对此姬庆可是神往许久了。
苏轼总的来说是亲民的,尤其是地方官之时。好在这个时期也没有清宫剧里那种纳头就拜,奴才主子的戏码,否则姬庆都不会考虑杭州一行了。
把此想法与家人说了,家人掐指一算,才发现他们好悬错过了。于是大加赞赏了一番姬庆,一致决定姑苏后,马上赶去杭州,一见那千古闻名的大文豪。
对于苏轼,在场众人没有不感兴趣的,要知道苏轼的文章,这些年可是炙手可热,流传天下。
所以,众人一致表明了同去杭州。
吃喝过后,众人再次上路,傍晚时分,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古城。虽然没有北方的豪迈,但是尽显江南的俊秀,颇为的不凡。
因为是内陆,并非北方的边境,所以城头兵卒不多,看那气势,估计也没有多少战力。
北宋年间,吃空饷的太多了。南方地面,尤为严重。除了五代十国时候留下的弊端外,更多的是南边地面少有战争所致。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宋军队方面的制度缺陷,如此才有那么多空饷。北方驻军还好,半成一层左右就差不多了,少了的话,面对西夏、大辽可要吃亏。南边,五成、六成、甚至七成空饷都有,着实的恐怖。
王安石改革后,空饷得到了遏制,可惜哲宗初等位之后,变法被废除,空饷又多了起来。历史上,只有哲宗亲政后,重启变法,空饷才能再次遏制。但是,这要看哲宗能够坚持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