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挪走桌子。我们开始玩扑克。我的对家是四妹,小英和小雨是对家,我们玩的是升级的(对主)。从3一直到A,打打拼拼,结果,对方打到A时,我和四妹才打到Q。四妹懊悔地说:“哎呀!输了!”
小雨笑着说:“咱们换庄。我跟小飞一伙。这样公平了吧?”
三个女人一台戏,打牌的时候,她们就“嘁嘁喳喳”;“嘻嘻哈哈”地说笑个不停。又一圈下来,这回是我和小雨赢啦!我们打到A时,她们才打到了J。
四妹,低沉地说:“歇会儿,歇会儿。”
小英说:“好!咱们吃点东西。”
大家边吃边聊起来,说的话题多数与学校有关。学工,学农,大批判等等。小雨感叹道:“哎!咱要是也在城里就好了......”
小英,打趣地说:“这有啥难的?等以后,让小飞给你介绍个人嫁过去。不就是在城里啦?”
四妹,也跟着闹。她怪声怪调地说:“嗨!还介绍啥?这不是现成的吗?”
小英,看看我,又看看小雨,领会了四妹的意思:“啊!哈哈......”地大笑起来。
小雨,爬起身来,去打四妹。一边打,还一边的招呼我:“小飞,她俩取笑咱们。你还不帮我!”
我难为情地说:“我好男不和女斗。再说,那也成不了真的。”
小英,劝小雨说:“你彪啊?人家是表兄妹。”
小雨,借坡下驴。她说:“对呀!你们表兄妹成一对得啦!”
闹过之后,我们又玩起了扑克。这回小英出主意“咱们摸大点的(比点数,不能超过20点,点数少的输)。谁输了就打谁的手板。”结果,四妹输得多净挨打了。大家有了困意以后,就囫囵着鼎足而眠......
我一觉醒来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只是窗户上挡着窗帘,屋里还是有些昏暗。我坐起来一看,不知何时朝里的小雨转向了我......脚下的四妹身子弯的像个大对虾......而小英却仰面朝天地睡着......她们红扑扑的脸庞就像出水的芙蓉--美极了......我闲着无聊,又怕惊了美人梦。就环视四周,一眼看到箱子上的镜子怪怪的。悄悄地爬起来,走过去一看,心里还是一惊!在一块16开大小的镜子上,顶端有一双标准,而又明亮的大眼睛。它正在审视着我。好像在问:“你是谁?在这干啥?......”
在大舅家呆的时间一长,与兄弟姐妹们也就混熟了。放任自由和他们打成一片了。随意地说笑打闹。甚至,在表妹她们未起时,把冰凉的手伸进她们的被窝里......不过,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很淳朴,很天真。总的感觉是我比在自己家里还要随便,还要快意!现在想起来,依然很甜蜜......
大舅家的大姐,听说是远嫁到盘锦去了。二姐的婆家就在寨子的南边。大哥和二哥带上我和小弟,去给二姐的公公、婆婆拜了年。二姐的公公是个裁缝。他有一条腿不好,据说是他小时候,要饭被狗撵的摔断了。没钱医治,结果......以后,遇到一个好心的裁缝,收他为徒,学了手艺。现在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裁缝。
从大舅家一直往后走,到最后一趟房,那是一趟砖瓦房。在墙面上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标语。对了!这就是他们寨子的青年点。那里有一位男知青叫刘自强,是盖县城里的人。二十二、三岁,大概1.7米左右的个头。梳着小分头,白净脸擦的香喷喷的,干干净净的一身的蓝制服,小皮鞋擦得铮亮。年一过,这刘自强就三天两头地往大舅家跑。还一个劲地向三姐献殷勤......小弟告诉我:“他是俺家的常客。”不用说,那就是爱上三姐了。一来二去的我跟他也混熟了。家里家外,街前街后,青年点。他去哪都带上我。甚至,回城里的家时,也带上我。
在去县城的路上,他给我讲起了盖县城的传说和特产。他问我:“你听说过吗?最早的时候,盖县城叫凤凰城。”
我说:“听我妈说过!就是不知道为啥。”
“那是因为,在俺们县城的东北角上有一个山坡,俺们叫它落凤坡。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有凤凰栖息在那里。人们认为这是一片福地,就开始在这里居住起来。以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城镇。人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子叫‘凤凰城’。......我们盖县地处咱们省的中南部。东边是山,西边是海。有花岗岩、黄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土等等20多种矿,属花岗岩和黄金的储量最大。苹果、海蜇和对虾,这些土特产也特有名......”
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时常听他哼唱一些苏联歌曲,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梅花儿开》等等。有一首极为好听的歌,我倒是从来没听过。我就问他:“刘哥,这是啥歌啊?”
他告诉我说:“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插曲。歌名叫:《乌克兰的原野上》。”
我跟着他学了几回,就学会了。印象很深,至今难忘。歌词是这样的:“1.在那乌克兰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那白杨树下是我的家乡。
2.彼克留拉(音)凶恶的匪帮,来到了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乌克兰原野变成了战场,那白杨树叶飘落在地上。
3.年老的父亲忍住了悲伤,他把儿子送上战场,誓死不做奴隶和牛羊,起来与敌人血战一场。
4.我们都是热血的青年,为了独立奋勇向前,伟大的列宁指引我们向前,走上那光荣的自由和平。”
在寒假结束的前夕,我离开了盖县。盖县给了我许多甜蜜,而又美好的回忆......
1973年年底的时候,就传来消息说:“春季升学要改为秋季升学。现在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升初中,直接上七年级。也可以,留下再读半年,等到九月份,再升入六年级。”大多数的家长认为:我们这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正是运动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像样地上过学,也没有学到啥东西。现在一下就跳入七年级,里外里就少读一年。所以,还是让孩子再读半年,等到九月份,再升初中。我就是这种情况,留下来又读了半年。
开学以后,我们留下来的同学,与新升入5年级的同学混合以后,重新编成两个班。我被分在五年一班。没过多久,在所有的学校里,开展了“学习黄帅,争当革命小闯将的运动”。说什么:“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勇敢地反击封资修教育,争当反潮流的英雄。......”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被弄得晕晕乎乎的。不知道是听老师的好,还是不听老师的好;不知道是学好呀?还是不学的好。上课时,开始有看课外书的,做小动作和说话的,许多人不太认真听课了。我也是随波逐流,渐渐地散漫起来。老师也不像以前那样抓学习了。
在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的交叉处,有一处让人民敬仰和自豪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中山广场。老人们说:“中山广场始建于10年代,转盘周围都是欧式建筑,当时叫中央广场。以后叫过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在广场的中心修建了喷水池,仍然叫中山广场。”我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时期,由著名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田金铎先生领衔,还有几位雕塑系教师和众多艺术家,组成沈阳市中山广场***雕像创作组。***雕像是采用玻璃钢材料制作的。高10米的***全身塑像,挥手指向西南方。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北京所在的方向。雕像底部同时建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群雕基座的后部为“建党”。第二部分是群雕基座的左侧“井冈山星火”、“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三组群雕,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第三部分是群雕基座右侧“社会主义好”、“三面红旗万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三组群雕,表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政权的伟大胜利。第四部分是群雕基座正面群雕,表现出我国人民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奋勇前进。改叫红旗广场。”到了80年代,广场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字。
我们在小学里,稀里糊涂的又过了半年,与当初爸爸妈妈的意愿背道而驰。在我们临毕业时,五年级两个班的师生,全体来到了“红旗广场”(现中山广场)参观。并且,两个班的师生合影留做纪念。让我深感遗憾的是,那张照片和家里所有(1983年以前)的照片,在我致残、养母病故和养父痴呆的情况下,由于家里动迁而遗失。不然,可以,与大家共享该有多好......这是后话。
在我们毕业的前几天,在院里附近的“南京街第十小学”落成了。我们就读的“452部队子弟小学”并入了“南京十校”。我们为学校做了最后一件事--搬家......。由此,“413部队子弟小学--452部队子弟小学”所发生的事,永远地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我放假的前夕,那是个星期天,我们刚刚吃过早饭,爸的老乡鲁大爷(前文说过,就是领着我从关里回来的鲁大爷)来我们家窜门。爸妈与鲁大爷唠嗑时,就提到了我。我爸说:“咱小长的不高,也不太结实。我想让他去学点武。我倒是会点儿,可你知道,我这没有套路。不成......”
鲁大爷说道:“嗨!这不是现成的吗!我认识个人,住在我们仓库对面,也是咱家里人(老乡),姓张!他见天儿,在浑河边上,领着一帮孩子练武。等我回去,找他说说。准行!”......
我自己想:反正是要放假了没事做,这样也好。
有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人不亲土还亲呢!”当天傍晚,鲁大爷,就领着我来到姓张的老乡家里,说好了每天一早,到浑河边上去学武。
从我们家到浑河边有四、五站地。对武术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早早地就赶到那,从最基本的压腿、踢腿、扎马步学起。我开始迷上了,是早也练晚也练,家外练完,回到家里还练,腰酸背痛也忍着。那个时候,妈妈五十来岁了,可能正是更年期反应的阶段(我当时不懂),一年多以来,费心费力地教会我做家务,好不容易能给她当个帮手了。可是,这顾东顾不了西,我自打学武以后,就免不了耽误了做家务。妈妈好恼,气的是一个劲地唠叨......事情也是凑巧,那年月吃供给。一个人每月三两油,半斤猪肉,想买到点猪板油,也得挖门盗洞。于是,教我武术的张大爷,想到了我爸是当食堂管理员的。他就让我跟我爸说说,为他们家买点猪板油。当天我回到家里,爸爸不在家,我支支吾吾地跟我妈说了此事。妈妈一听就炸了。她气呼呼地说:“才几天那?就要东西。那副食品公司是咱自己开的?你爸他们食堂还顾不过来那。咱不学了!不去了......”
可想而知,妈妈的话,在我们家就是圣旨。我只学了一星期的武术,就半途而废了......
74年夏天,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妈妈去千山。那是“五、四青年节”的前两天,妈妈回家来对我说:“今年‘五、四’,院里,组织全院的人去千山。咱们也去玩玩。”
去千山的头一天,妈妈,准备好要带的食品和水。还约好了温小欣大姐,请她与我们一起去。夜晚,我们早早地就睡下了。
“五、四”的当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们仨个人就出了家门。来到院里一看,大操场上停着十几台汽车,除了两台小车,另外十几台都是大面包车。妈妈,带着我们俩上了院里王大爷开的车。在去的路上,人们大多数都闭上了双目,养精蓄锐,好有充沛的体力去征服大山;也有精力旺盛的大哥和大姐们,在议论着千山。他们说:“千山在鞍山市的东南,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素有“东北名珠”之称。那里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好看极了!......”
那一年去千山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山。只觉得千山那里山高林密又险峻,引起了我的好奇。等多年以后,多次的去千山,才略知一二。那真是:“蓝天乌燕多悠闲,绿野农家无清闲,驭龙飞奔莲花山。莲花千朵个个鲜,穿越一线步登天,放眼四处广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