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七月,宣府镇大雨。
朱祁镇手握一支青玉古折,正坐在庭下落雨处。雨水击打屋顶瓦楞,溅起不小的水花。初时大雨将房上的淤泥污垢冲刷干净,如今再汇聚落下的水流已经清澈又干净。
他们的军队驻扎在关防士兵的处所。前几处房屋住满了疲惫的北京将领。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朱祁镇被安排在他如今所待的这间屋子里。左右亲卫看守在廊下。
朱祁镇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比起看守自己,还不如保护好王振大人。可能在别人眼中他这个皇帝还不如一位中官有威信。
因为在朱祁镇自己看来,确实如此。
此次北伐的目的是征讨已经开进边防的也先部队,顺便杀一杀漠西蒙古耀武扬威的瓦剌部的势头。自打草原上的元裔被驱逐到北元,又分裂出瓦剌和鞑靼部以后,蒙古的内斗便逐渐高过了北元与明的斗争。朝廷赐了汉人的官印给瓦剌人,成祖亲谕通好,就这样瓦剌一直称臣至今。
本以为瓦剌人老老实实待在他们的高原上替朝廷管束着鞑靼便好了,不知哪里冒出来的一个也先,害的事情到了这部田地。
朱祁镇正在唉声叹气,侍卫听闻,以为皇帝身体不爽利,急忙拥进来关切地询问。大雨下的朱祁镇心中烦闷,他挥了挥手,让他们下去。力气没控制住,不小心把青玉古折给丢出去了。于是一屋子人又追着这件滑溜溜的物什跑。
朱祁镇摆着一张凶脸接过了侍卫好不容易捕捉回来的古折簪子,也不查看簪子坏没坏,就急着将侍卫先赶了出去。他需要清净,而不是一屋子人围着他讨论些没边没谱的身体问题。
等到只剩他一人时,他又回到庭下的椅子上,掏出青玉古折从头到尾细细端详。
不得不说,太皇太后挑选的东西确实是好。这支青玉古折入手凝润,色纯身轻,泛着淡淡的茶色光晕。其样式也大气简练,除了簪首一抹灰驼深蕴作为点缀外,簪身再无其他多余的装饰。
朱祁镇小时候看见后宫有的嫔妃头上戴满金银十二行或是珠玉乱颤的首饰,只觉得眼睛都被晃花,心里也厌恶得很。年迈的太皇太后拒绝了富丽的华服簪首,而选择相对朴素的青玉古折,这让朱祁镇一直记了很久。等到太皇太后过世,朱祁镇正式掌权以后,他便将其要来作为纪念。
庭外的雨水已经汇集成了小小的水流,它先在庭院不生草的高地分为三股,绕开坑坑洼洼的地面,经过朱祁镇面前时又汇成一股,奔腾而去。朱祁镇看了半天,这才发现自己正无所事事地荒度光阴,他焦虑地走到桌前,摊开地图,想看一看九边镇的形势,又兀自气恼刚刚为什么会分心去看古折簪子。以至于心不能静,什么地图也看不进去。
又一名侍卫慌张地跑了过来,手指着外面似乎有什么难事,直喊陛下。
陛下陛下,遇事不能先说事吗?朱祁镇不耐烦地问怎么了,回答是王振大人和户部尚书王佐大人以及兵部尚书邝埜大人起了争执,正在前屋吵架,让皇帝速速赶去。
朱祁镇直望着天叹了口气,将地图一卷,与古折簪子一道扔在一旁。随撑伞的侍从快步赶到。
朱祁镇进屋时,几位重臣剑拔弩张。椅子就在旁边,可谁也不坐着。见到皇帝来了,王佐和邝埜急忙扣地行礼,而王振照例朝朱祁镇弯了弯腰。
“听闻诸卿起了争执,这不?朕又来了。难不成朕成了调停官了吗?将士们离得不远,叫他们听见自己挂在嘴边的大人们天天在高堂里吵架,成何体统呢?”
朱祁镇照例将自己这一套说完,听不听是臣子们的事,事情能不能结是王振的事,他这个做皇帝的恐怕真的只是一个调停官而已。
“奏请陛下回朝。”王佐上前一步说。
户部尚书这副苦口婆心的模样,朱祁镇天天看得都厌了。他环顾一下四周——
没人坐椅子,他坐。
朱祁镇将手搭在一旁的茶几上,挑了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才问王佐:“朕从北京开出来的军队,过了居庸关,一路走到宣府镇,仗没打一场,也先的面都没见着。尚书现在让朕撤兵,叫麾下的将士看了,不以为朕闹着玩呢吗?”
“可陛下,仗也不能轻易就接啊,”王佐额头上现出深重的皱纹,看到朱祁镇质疑的眼神后,王佐退了一步说,“依臣愚见,应纳邝埜大人谏,六师不宜轻动,皇帝更不应该离京太远,京城稳固,坚守调度更好。”
朱祁镇不耐烦地叩击茶几:“是,坚守调度,然后一直等脱脱不花和也先杀到顺天府脚底下来?正好兵部尚书也在旁边,来,‘不宜轻动’的邝埜大人,你给王佐大人讲一讲瓦剌如今开到哪了。”
满脸肃穆的邝埜上前一步,“三路已到辽东、甘州”
“还有呢?”朱祁镇叩击茶几的声音越来越快。
“还有一路是也先和阿剌知院统领,快攻到大同了。”邝埜沉着气说。
“王佐大人,听清了吗,如今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我们领了如此数量的士兵长驱直入,若不能将也先的部队赶跑,那其他两路的瓦剌人一齐发力,不仅我们退无可退,边防也危险了。”
王佐不吭声,脸上仍有难色。刚刚奉命通报瓦剌部队状况的兵部尚书邝埜有事要奏,便上前一步说:“陛下,臣也坚持陛下回京再做调度,即便瓦剌部兵分三路,可如今边防将士倚仗关隘险阻,也能与其抗衡。若是我方率领疲惫之师,硬要越过边镇和也先的精锐正面冲撞,只怕不会有好结果。再者陛下,容臣揣度王振大人执意要让皇帝深入到最前线的意图,怕不是——”
王振在一旁冷笑了一声:“尚书说话可得当心,怎么聊着聊着就到了臣对陛下的居心意图了?现在不是尚书与陛下的意见相左吗?尚书还是好好说明到底为什么要退兵吧。”
邝埜咬紧牙关,跪在朱祁镇面前:“臣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今以疲惫散漫之众,去直击瓦剌精锐之师,无异于自投罗网,我方大有溃败的可能,更何况还有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中官做总指挥”他恨恨地抬头瞪着王振。
王佐也急忙跪下帮着说话:“并且陛下还在军中,臣等再大胆,也不敢拿陛下的安危冒险啊。”
两人都有难说的苦衷。
眼下这支驻扎在宣府镇的部队,是王振以皇帝名义拨出来北伐的。号称有五十万兵马,实际数量可能只有号称的一半左右。且士兵们各个稀里糊涂,可能还没弄懂自己此行是来干什么的,就被迫跟着年轻的皇帝一路冲到了边镇,奔波劳顿,又懈怠散漫,早就不是能够接仗的军旅。
邝埜和王佐心里摸得清,眼里看得见。可朱祁镇如今坐在椅子上敲茶几,他们两个只好跪在地上绕圈圈,只盼着皇帝能够明白委婉陈词之后的意思。朱祁镇听得明白,算是三军的福气,听不明白,几位作臣的也只能一劝再劝。总不能让他们指着皇帝鼻子说:让太监带兵,让皇帝随军,还弄不清瓦剌到底有多少人,这样能打赢才见了鬼。
可朱祁镇做了第三种选择。他摇了摇被吵得发胀的脑袋,看了一眼王振。
王振急忙笑着点头。
“好了,诸位大人这一套朕都快要背下来了,之后就不用再说了。不过明兵已到宣府,瓦剌部估计早已有了消息,这仗是逃不了的,诸位大人不要贪生怕死,朕已将行军事宜交付王振大人处理,诸位大人莫要对王振大人心存芥蒂。一切听他安排,架也就吵不起来了。”
朱祁镇摆手,拍了拍王振的肩膀,就跟随撑伞的侍卫摇摇摆摆离开了房间。
一时间屋中静悄悄的。
瓢泼大雨打在屋顶上,犹如战鼓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