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也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丞相和太尉佩金印,食一万石,御史大夫佩银印,食两千石。御史大夫这个官位的设置,相当具有开拓性。春秋战国时期,官员的设置比较混乱,因为整天打来打去,战争排国家的首位,自然武官的比例很重,因为战争而升迁的,也占主导因素。有战功给相应的封邑,所以即贵且富,地位很高。但现在除了边防,和谁去战。武安邦,文治国,得治国了,文官成了主力。设了“三公九卿”,你文官要是胡作非为呢?我作为皇帝,不能天天查你账本吧,设了个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要是百官之长,那官员都听你的了,那谁治理国家呀,降了待遇。三公分权,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有些设置,和今天的有些相似。
“九卿”分别主管宗庙、外交、中央财政等方面,分掌具体的政务。
九卿发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殿门户;
卫尉,主管宫门守卫;太仆,主管皇帝的车马及马政;廷尉,主管刑狱;典客,主管少数民族的朝见,和相关事务;宗正,主管皇家事务;治粟内史,主管粮食;
少府,主管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是皇帝的私人财物官。少府的设置很有意思,为什么是个偏门呢?为什么不从正常的税负中,分一部分来呢?除非……秦始皇认为秦国不属于他,或者说,他不属于秦国。呵呵,一点瞎扯,也许有别的原因,即便秦始皇不是异人的儿子,那历史进程会有所变化?就不叫他秦始皇了?说不定他自己都不确定,或者他的母亲都不确定。秦始皇的身世,可以做为一个业余兴趣点去探讨,整天绕着转就没意思了,主线还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博古通今。博士的一个职责是,管理图书典籍。秦始皇下焚书令时,允许博士所掌管的图书、诸子百家之典籍不烧,后来项羽那斯,一把火把秦宫烧了,最后的典籍也成了灰。二是当顾问,可以和皇帝和丞相一起议论朝政。他们博学多闻,引经据典,供皇帝参考,相当于智囊团。今天的智囊团,大部分恐怕是不敢恭维。智囊团在中国,要大放异彩,基本不太可能,中国的人才是一层一层的,建议渠道应该算是比较畅通。还有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朝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事务,而典属国则主管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还有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还有另一个
重大举措,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周就是实行分封制,秦的祖先就是分封制的受益人,还有什么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分封制的产物。有人提议继续实行分封制,秦始皇让再议,李斯提出郡县制。分封制的好处是在近代,天下初定,手足情深,对稳定统治有利。但时间一长,感情淡漠,就是隐患,周就是分封的样板。郡县制,好处是不管你传到几代,天下还是只有一个皇帝,家族内部没有能抗衡的。缺点是,地方上是否一心一意维护秦的统治,就是个问题。秦亡的时候,根本没有勤王的部队,这就是郡县的结果,要是几百年后,秦还在,那绝对是郡县制好。蒙恬那支,是秦自己的军队,不是分封的。秦始皇考虑的是千秋万代,郡县制绝对比分封制好,但国家得得到人民拥护。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郡下面是县,万户以上的叫县令,万户以下的叫县长。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游徼掌管治安。教化,教育感化,也算是教育工作吧。这个设置,也相当了不得,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正规化的萌芽。以前都是以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那样的形式,以个人收学生为主。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里中设置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互相监督,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管治安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主管官员叫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递送文书等,刘邦就是个亭长。这样层层叠叠的来,以中央为核心的脉络,延伸到了帝国的任何一个角落。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为核心、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机构设置好了,就是文化经济。统一文字,统一为小篆。小篆的文字挺好看,有点像火柴人,但很难书写,就像画画一样。据说民间流传的是隶书,和现在的汉字很相近。隶书好书写,便于认知,写的走样一点,也认得出。而小篆,稍微画的差点,就是鬼画符。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便是秦始皇也不能改变。我用着隶书好用,我就用隶书,我不管你是什么皇。关于隶书的来源,据说是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他看到狱吏在画小篆,相当吃力,一天画一个字。“哥们,我知道一种字体,写起来简单点,要是能推广,你就不用这么废力了”,“写来看看,的确好写哈”,这个狱吏就上报。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进行总结。后来受到秦始皇的赏识,把他放了,还提升为御史。让他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就是“隶书”。隶书有一个演变过程,不是这个人创造的,隶书大大的提高了书写效率。当然是个传说,也的确像是秦始皇的风格。秦始皇除了动不动杀人外,还是比较有胸怀的人。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虽然初衷是便于政令推行,但也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轮到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和货币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以半两为单位,也就是后人称的“秦半两”。有一说秦的灭亡,起因就是“钱半两”,后来引起的金融体系混乱,导致了秦灭亡,后面再说。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分别为长度单位、体积单位、重量单位。把标准器发放到全国,和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其实还有一个,人们经常和书同文一起说的,车同轨,也就是车轴的宽度一致。真的太细致了,细致到车轴。有什么好处呢?不明显,可能是便于修道路,或者便于车的维护,便于城市建设?反正是不明觉厉。秦始皇要是做丞相,绝对是个好丞相。事无巨细,都是标准化。如果再有个弱一点,仁慈一点的皇帝,那就完美无缺了,但做皇帝,太苛刻了点。标准化之后,对于推广非常有好处,通用。经历过这些洗刷,天下完完全全是新的天下,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