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业.朱玑齐声说道:“刘世伯太客气啦。”朱玑走上一步,伸手从怀中拿出一封信,恭恭敬敬的递给刘伯温。说道:“刘世伯,这是家父给您的信”。刘伯温从朱玑手上接过信,当即拆将开来,但见信中写道:“伯温吾兄,兄在昔所赐之书,愚已收到。今兄以不世之才,王佐之辅十余载辅明主而成帝业,解民倒悬,驱除鞑虏,恢复汉室。兄之大才,盖五百年不多见也。兄以此大才辅明君,平天下,则天下甚幸,苍生甚幸。兄于百忙中不忘昔年旧约,践行朱刘两家儿女婚姻之事,愚感激之至。兹特命犬子朱玑亲赴青田一行,以践朱刘两家之婚约。此子自小顽劣,今番来兄之门墙,务请兄费心教诲之。
刘伯温默默看完,得见老友亲笔手书,心情甚是舒畅。向陈敬业说道:“贤侄且与犬子坐坐,我先失陪下。”陈敬业道:“小侄理会得,世伯先忙”。当下陈敬业归座,与刘氏兄弟一起喝酒说笑。刘伯温接着便向朱玑说道:“贤侄请随我来。”朱玑道:“是”。
当下两人穿过走廊,来至堂前。但见堂上香气氤氲,左首一张桌上点着檀香。朱玑细细一打量,见堂屋正中挂着一幅大中堂,上书:“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恶远近,上将之道也”。笔势纵横,峻峭挺拔,颇有兵家纵横捭阖之气势。
朱玑于兵书亦曾涉猎,知道这幅字上所书的实是兵法精髓。文意也不甚难懂,说的是:“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朱玑于是问道:“刘世伯,这副字上所写的是你的兵法么?刘伯温听罢微微一笑,说道:“正是,这是我所写的一部兵书,叫做《百战奇略》。”刘伯温道:“贤侄对兵法也有兴趣么?”朱玑道:“曾胡乱看过些,可是没人指点,今日正要向刘世伯请教。”
刘伯温道:“兵法一道,精微奥妙,要学好非下苦功不可。”说着二人来至书房,但见房中架列图书,几列楸枰。房中桌椅陈设虽然简单,却收拾得极是干净。刘伯温又道:“我所作的这部《百战奇略》,虽不能与《孙子兵法》并驾齐驱,但也不遑多让。”说罢微微一笑,言下甚是得意。刘伯温接着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朱玑。朱玑伸手接过,见封面上写着《百战奇略》四个大字。朱玑道:“战争是关系国家的大事,自古明君圣主,莫不有精通兵法之人辅佐,方始一统天下。”
刘伯温道:“正是,传说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神勇无敌,黄帝却奈何他不得,后得天授兵书三卷,方始大败蚩尤。后来周朝建立,姜子牙作《太公兵法》,辅佐周文王建立周朝,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春秋时吴国大将孙武作《孙子十三篇》,后世称为《孙子兵法》,以此兵法辅佐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南服越人。自此《孙子兵法》名扬天下,被后世称为“百世谈兵之祖。可见自古圣明有为之主,皆有精通兵法之贤臣辅佐。”
朱玑道:“本朝太祖龙兴,行军打仗也是多靠刘世伯这部奇书了。”刘伯温微笑道:“兵法那是自然少不了的,其它奇门遁甲,战法阵图也不少用。”刘伯温接着说道:“历代兵法,皆不出《孙子兵法》范畴,要旨是在继承孙子思想的同时,尚能自出机杼,不死读兵书,临敌之际要活学活用兵法,方能有一番作为。”
朱玑道:“刘世伯说的极是”。刘伯温道:“昔者赵括.马谡之流,兵书读得滚瓜烂熟,自以为胸中有甲兵十万。谁知一打仗却一味拘泥不化,不知道活学活用,最后身死军灭,为天下笑。贤侄学这兵法最重要在一个活字,因为兵法是死的,用兵法的人是活的。”
说完刘伯温又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奇门遁甲》,递给朱玑。说道:“这部《奇门遁甲》是我毕生精力之所系,我把他送给你,贤侄可以拿去日后好好研读。我明日要与你刘景大哥去京城一趟,你在这住下可不要拘谨,要当成自己家一样才好。”
朱玑道:“小侄理会得,不知刘世伯此去京城是为何事?能否不去么?”刘伯温愕然道:“贤侄此话是为何?”朱玑道:“适才忙于谈论兵法,竟险些将大事忘了,真是该死。昨晚听正气堂的好汉说,当朝宰相胡惟庸将有不利于世伯,还请世伯暂时不要去京城的好”。朱玑于是将昨夜所遇之事向刘伯温说了。刘伯温静静地听朱玑说完,默然不语。良久说道:“天道茫茫,一切自有定数,皆不是你我人力所能。贤侄不必担心,一切自有天意。”
刘伯温说完,便出房去了。朱玑回思刘世伯所说之话,语带禅机,此中必有深意。却不知刘世伯却为何不明言,听刘世伯说话的神情胸有成竹的样子,似乎是早有准备。但却又不完全说得上,至于有何不对,却又说不上来。